德国学校和老师如何处理霸凌事件?这是目前被验证的最有效方法
关于霸凌,我其实早就想写篇文章了,只不过悠悠还没有进入小学,没有第一手的经历,担心写出来不够生动具体,所以一直未动笔。
说起应对校园霸凌,我婆婆可谓是身经百战了。她以前是德国中学的社工,德国每所学校都配有社工,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帮助解决霸凌、家暴、厌学、抑郁等学生身上及家庭中出现的问题行为和心理疾病。
德国学校之所以配有社工,正是因为他们对学生和父母心理健康的重视。
德国学校不仅教授孩子文化知识,同时也包含大量如何做人、如何融入社会的社交情商教育和品德教育。
一个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并不是惩罚一下、请个家长就能解决的。问题行为的根源一定在心理上,孩子需要懂心理学的人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辅导,追根溯源找到症结所在,解决了内在心理问题,外在的问题行为才会随之消失。
德国学校的社工承担的就是这份责任,为孩子疏导情绪,建立健康心理。若遇到社工无法消解的case,社工会转而求助更加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政府机构专业人员。
总之,在德国教育者眼里,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小问题,一定要及时干预。放任不管的话,可能演变成抑郁、自杀、霸凌、定时炸弹危害社会...
我婆婆帮助过很多被霸凌的孩子,也家访过不少打孩子、酗酒的父母,见过太多破碎的家庭、受伤的心灵,好多问题家庭的孩子从学校毕业后遇到困难还找她求助。
她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看到这些可怜的孩子就忍不住帮助他们,可是这样的工作也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最后不堪重负的她选择了在59岁时提前退休。可是哪怕退休了,以前的学生还经常邀请她回学校坐一坐。
德国学校对于霸凌有高度的认识。不管是显性的动手打人,还是隐性的嘲笑攀比、搞小团体搞孤立、传播流言蜚语,在德国都被定义为霸凌。
德国学校不会轻视霸凌行为,更不会低估霸凌对孩子产生的伤害。从入学开始,学校就会做很多“预防霸凌”的教育工作。
比如,重视培养孩子的“班级精神”,让班级成员有归属感,教育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要为形成友爱互助的班级气候做贡献。
比如,教室墙上会贴海报,提醒孩子如何用语言协商解决冲突,不诉诸暴力等等,也会有相应课程。比如,还会开设专门的情商课程教育孩子不可以搞小团体,不可以孤立同学,不能传流言蜚语...从一开始就告诉新入学的孩子们,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对霸凌的定义非常明确。德国人对于霸凌的态度是:预防比制止更有效。
解决霸凌三步走
当然,即便德国学校做了很多教育方面的预防工作,霸凌也是不可避免的。
不管在哪所学校,哪怕是名校,霸凌行为几乎是无处不在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校园霸凌可以说是世界难题了!
解决校园霸凌非常棘手,并不是随便一个老师就能做好的。由于霸凌通常发生在老师看不见的地方,普通老师能做到及时察觉到霸凌行为的存在就已经不错了。
而想要真正有效地消除霸凌,老师和社工都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
在德国,现今解决校园霸凌所使用的最常用方法被称为 “No Blame Approach”,顾名思义,该方法的精髓是不责备任何人。
“No Blame Approach” 起源上世纪90年代的英格兰,后来被传到瑞士。由于在瑞士实施的效果甚好,2002年被教育家引入德国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进,现已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效仿采纳。
“No Blame Approach”有非常清晰的结构可遵循,分三步走:
1. 第一步:学校老师/社工与受害者对话
谈话目标:
· 取得受害者对老师提出的解决方案的信任,相信在老师的帮助和行动下,霸凌行为一定会停止;
· 获得受害者的同意,允许老师以建议的方式为TA做点什么;
· 询问霸凌者小团体成员名单和喜欢的同学名单。
谈话中需要向受害者传达的信息:
· 老师要以坚定的态度让受害者相信学校一定会让霸凌行为有所改变;
· 让受害者相信老师采取的行动不会让受害者所处境地变得更糟(没有人会受到惩罚);
· 简要说明所采取的行动方案和步骤,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霸凌行为通常不是个别人的行为,而是集体行为,包括霸凌者和围绕在霸凌者身边的“跟班”,以及在旁边添油加醋或者保持沉默的群众。
有些跟班和群众只是受到了霸凌者的指使,跟着凑热闹起哄而已,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受害者造成多大伤害;也有的跟班和群众明知不对,却因为懦弱而不敢站出来为受害者说话。
正因为受害者处于在集体中孤立无援的境地,霸凌对受害者的心理伤害尤其深远。很多人成年后依然摆脱不了小时候被霸凌被孤立的心理阴影,常常做噩梦。
在“No Blame Approach”中,霸凌小团体的成员和群众对于停止霸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第一步需要先让受害者决定挑选哪些成员参与解决行动:
老师可以问:
o 谁是你喜欢的人,你和谁是朋友?
o 谁会给你带来麻烦?
谈话的最后,老师给予受害者安慰,告诉TA无需自己做任何事情。为什么受害者自己不需做任何事呢?这个就是No Blame的精髓体现之一了。
如果我们告诉受害者TA要如何改变自己,似乎就是在告诉受害者,TA之所以成为受害者都是TA自己的错,是因为TA做得不够好,才会沦为欺凌对象。
这种逻辑是不对的!当霸凌者想欺负一个人的时候,TA总会找到各种强加的理由,这与受害者无关,即使这个受害者不在了,霸凌者也会物色下一个猎物。
老师在谈话中需要明确摆出的态度是:被欺凌不是受害者的错,霸凌行为本身才是需要改变的!受害者需要的是学校和同学的支持,而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注意事项:与受害者交谈时,不要询问围攻行动的细节。因为它们与解决霸凌无关,而这些细节往往让受害者感到尴尬和难以启齿,回忆这些痛苦的细节可能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2.第二步:老师/社工与“支持小组”成员开会商量应对计策
老师根据第一步中受害者提供的名单,邀请6到8个学生组成“支持小组”。
这其中:
· 有一半人是霸凌者小团体成员(积极参与了霸凌行动、帮凶、起哄者);
· 另外一半来自对受害者持积极态度或至少保持中立的人(可能的拔刀相助者、朋友、勇敢、社交能力突出的学生)。
“No Blame Approach”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老师将“支持小组”视为整个行动中的积极帮手,借助“支持小组”的参与来促进化解霸凌行为。
在“No Blame Approach”中,化解霸凌的核心力量是霸凌者身边的小团体成员和群众,因此老师与小团体成员和群众的谈话,并在谈话中赢得他们的合作至关重要。
当然,有一个前提条件是支持小组的成员与主导行动的老师之间要有良好-至少是中立的-关系。
谈话中老师应该表达自己对霸凌行为的关注,并要求学生提供支持。
例如,用以下话语:“也许你们已经注意到XX学生在学校感觉不舒服了,我想要改变学校里的情况。在我们学校,每个人都应该可以毫无畏惧地上学。我今天邀请你们来,是因为我需要你们的帮助。”
在整个对话中,老师要把支持小组成员视为参与消除霸凌的专家,用倾听和信任的态度引导学生自己主动说出解决方案:
“我邀请你们来,是因为我相信你们可以帮助我改善XX学生的情况......我相信你们会支持我的工作。”
“我们该做些什么才能让XX学生像以前一样开心地度过在校时间,而不是整天担惊受怕呢?” 用提问的方式鼓励支持小组成员提出有助于消除霸凌的建议。
在谈话结束前,老师再次用充满信任的态度对支持小组委以重任,让他们去执行自己刚刚提出的建议,感谢支持小组所提供的帮助,并表达对所收集的想法将有助于改善霸凌情况的信心。
最后,与支持小组约好一到两周后的下一次会议,复盘这段时间的执行情况。
注意事项:老师与支持小组的谈话内容应聚焦在未来的问题解决上,而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问责——这是No Blame精髓的第二个体现。
此外,受害者本人不会参与到该第二场谈话。
3.第三步:1至2周后的后续谈话
1到2周后,老师先找受害者了解情况是否有所好转。
然后与支持小组的每个成员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谈话,从他们口中了解受害者的近况。每个人的谈话时间不超过5到10分钟。谈话结束后老师可以做出判断霸凌是否得到了扼制。
3到4周后再次与受害者谈话,持续跟踪了解受害者的感受非常重要,以防留下心理阴影。
在德国,85%的校园霸凌事件通过“No Blame Approach”得到了解决,且大部分在一周时间内。如果没有得到解决,老师可以再进行一次与支持小组的谈话,或者更换支持小组的部分成员再试一次。依然无效的话,就只能诉诸其他办法了,很可能的结果是受害者转学。
我的几点思考
大家可以看到,在整个解决霸凌的行动中,德国老师都没有与霸凌者本人或其父母进行谈话,也没有指责霸凌者。
德国教育专家甚至也不提倡受害者的父母去找霸凌者或者霸凌者父母谈话,原因很简单:收效甚微。
霸凌行为一般是长期的持续行为,之所以霸凌者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一定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父母如果想管,早就管了,孩子也不会出现长期霸凌别人的行为了。
事实是,大部分霸凌者的父母意识不到自己和自己孩子身上的错误,很多人根本就不管孩子,甚至会袒护自己的孩子,跟他们说了也是白说。
而如果受害者父母去找霸凌者本人谈话,则很有可能让霸凌者认为受害者胆小怯懦,自己没有能力搞定,只会求助父母,这反而使霸凌者对选择的霸凌对象更加有信心,从而导致霸凌行为加剧。
校园霸凌从来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作恶。每一个跟着起哄或者袖手旁观的人都是"帮凶",因为有了这些吃瓜群众的一次次纵容,霸凌者才有胆量愈演愈烈。
No Blame Approach借助的正是群众的力量,通过老师正面的引导和相信的力量,调动起人性中善的一面,赋能学生群众采取集体行动维护善良,用多数人的正义压倒少数人的邪恶。霸凌者缺少了跟班和看戏的附和者,自然也就失去了继续作恶的群众基础和兴趣。
为什么在德国不排队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制止?为什么德国人听到一点声响就报警怀疑邻居可能在家打小孩?因为德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的:不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解决校园霸凌,靠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力量是不够的。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校园环境,需要每个人站出来贡献自己的力量。